当前位置:法规与资讯  » 专家观点  » 胡 卫: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关注超常儿童培养

胡 卫: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关注超常儿童培养 

2020-05-24 21:14:47

胡 卫: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关注超常儿童培养


1.png  在每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总会对教育界的各种问题多方调研、深入思考,再将自己的思考提炼出实操性的建议,形成提案后向大会提交。今年,亦不例外,提交了数份有关教育的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学前教育”、另一份是有关“超长儿童培养”专题提案,现摘编如下: 

   一、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2018年民办幼儿园数及在园儿童数占比分别为62.16%和56.7%。如按政策要求,估计有12万所民办园要转为普惠园,胡卫通过分析认为,推进民办园转型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

一是“齐步走”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及城乡布局结构差异悬殊。如,海南和重庆公办园占比分别为10%和15%,而广东深圳还不到4%,若将民办园都转成普惠园,不仅加剧财政压力,也易激发社会矛盾。

二是“一刀切”问题。政策规定,城镇小区配套园只能办成公办园或民办普惠园。但公建配套园情况复杂,如把现有公建配套园一律转为普惠园,将面临如何界定规划及配建不到位等责任归属难题,以及怎样补齐不同配套园的收费差额等问题。

三是“大一统”问题。作为学前教育主力军,民办园以教育特色和服务质量满足了家长多样化需求。如执行“统一”的收费标准、评估指标和奖补措施,势必会削弱民办园办学特色及教育质量,导致老百姓的不满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李克强总理在上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鉴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学前教育还必须坚持公办民办一起上,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办园,才能更好完成普及普惠目标。

为此,胡卫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个性定制配套园普惠解决方案。针对公建配套民办园,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考虑幼儿园产权归属、租赁形式,考量周边环境、民众需求,通过改建、补建、新建、回收、置换、购置等多种方式实现配套园的顺利过渡,做到一事一议,为每个配套园定制适切方案。

第二,充分尊重举办者自愿选择原则。现有不少民办园前期投入巨大,转为普惠园后,如财政补助跟不上,将可能造成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局面。为此,政府应通过普惠认定标准,制定普惠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只要符合办园条件,所有办园主体都可自愿参与办园,所有办园形式都应允许尝试,而不应一刀切、齐步走。

第三,着力挖潜普惠性教育学位资源。完成80%的普惠指标,需要在“普惠性学位资源”上深挖潜力。政府应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普惠园,扩大公办普惠学位。同时,要分类制定民办园普惠认定标准、补助标准与扶持政策,积极向民办园购买服务,并引导民办园转型或开办普惠班,鼓励民办园提供更多普惠性学位资源。

第四,努力缓解民办园办学成本压力。要充分考虑民办园的投入性质、人力成本及运行费用,实事求是允许民办普惠园的收费标准有所浮动。尤其是当前疫情期间,全体民办园从2月份开始完全没有任何收入,但全体员工工资要支付,大量防疫物资要购买,建议各级政府尽可能减免园舍租金,给予民办园教师基本生活补助,最大限度以津贴、资助等形式,切实帮助民办园度过最困难时期,推进民办园可持续发展。

第五,大力支持民办园师资队伍建设。要保障办园质量,就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大多数民办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都明显低于同类公办园,这极大制约了民办园的健康发展。在财力允许情况下,各级政府应该考虑建立民办园从教津贴制度,并将民办园教师统一纳入政府师资培养体系之中,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和政策便利,以增加幼教职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胡卫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学前教育,需要在扩大普惠受益面的同

时,稳步提升办园质量。各级政府务必把准“公益普惠”基本方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做到普惠优质并重,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关注超常儿童培养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过去几年中,我国致力于提升学习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水平,尽力缩小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并取得了进步。但实际上,在特殊儿童中障碍性的另一端,那些高天赋的英才儿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超常儿童”“资质优异儿童”,也应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为什么要在现在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当前国家的竞争,毫无疑问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量子技术为制高点,在人工智能、生物科学、地球空间科学等领域多点开花、集群突破。各主要大国都把科技作为本轮战略博弈的核心,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为竞技场,政府强力推动,科技巨头领军,全球科技竞争堪称残酷,激烈程度前所未有。这场角逐的关键人物,都在少数科技巨头中的科技天才当中。在华为、百度、阿里、腾讯、微软亚洲研究院等高科技人才密集机构,有大量曾经的“天才少年”,用个人的能力带来了整个行业的突破性进展。

为此胡卫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实施超常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在经济、国防、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竞争,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核心科技领域差距更大,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因此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我国要在未来四五十年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抓起,着力实施超常教育,让尖子人才脱颖而出。

(二)转变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从长远来看,如果不重视“超常”教育,国家培养不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科技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超常”儿童,往往在某一方面有强烈兴趣,出类拔萃,对这些特殊人才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加以培养。因此,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应留出一定的名额,破格招收那些有专特长的“超长”学生。如果完全按分数录取,必将把许多有望成才的“超常”儿童、英才青少年被剥夺获得合适教育的机会,必将引导所有的学生放弃自己的特殊爱好和专特长,去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分数。

(三)制定“超常”儿童的选拔标准和操作规则

建议创建专门培育“超常”儿童的 “特色学校”等。这类学校除极个别由政府举办外,应以民办、私立学校为主,因为公办学校是由纳税人的资金举办,不宜只面向少数学生。建议把现有质量较好的民办小学和民办中学改为以培育“超常”学生为主的学校。每年招生人数占该地区生源的3-5%。进入英才学校的“超常”学生不参加“统一考试”,不参加“摇号”,而是通过选拔入学。为了确保“超常”教育在招生、教学、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能够正常运行,制定筛选制度、淘汰制度、退出机制,以确保真正的、有发展前途的“超常”儿童能进入到这类学校和班级学习和升造。

(四)建立“超常”教育的管理机构

一是在政府层面,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超常”教育作为份内工作、重要工作。要像抓义务教育、抓“双一流”那样高度重视,并拨付财政经费予以扶持。

二是在学校层面,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建立一批专门招收“超常”学生的英才学校。这些学校拥有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各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善于发现“超常”儿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及时选拔推荐他们到适合的学校和环境学习和升造。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开展“超常”教育,正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每个人的教育”。智力“超常”儿童、能力“超强”儿童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能及时把他们选拔出来进行早期培养、及时培养,必将有助于他们茁壮成长。

 

                                         摘编自:《周到》 202051922




 

头条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