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规与资讯  » 专家观点  » 华爱华:由疫情想到的生态教育和教育生态

华爱华:由疫情想到的生态教育和教育生态 

2020-05-19 21:31:32

由疫情想到的生态教育和教育生态

华爱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多年来的教育主题,在全球化背景中,各国儿童正是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保卫这颗绿色星球的未来希望。可以说,生态教育的不可缺失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次警示。疫情让我们亲历了人与自然冲突带来的灾难,也体验了对灾难补救的社会协同力量。

然而,真正的补救意义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考,即通过教育让所有人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与我们的生存质量有着密切关系”,不要让无知无畏所带来的灾难再次重演。

于是,我们需要思考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是否意识到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将生态教育融入课程,将良好的教育生态的形成转化为实施课程的自觉行为。这里所说的“融入”和“转化”,并不是指设计几个生态教育主题插入课程,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教育中的渗透,即在各种生态关系中思考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

 

渗透着生态关系的教育内容

从教育内容来看,就是在各领域的课程教学中,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渗透一种思想,即事物是在关系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

比如,在健康领域教给孩子“爱护我们的身体”时,应意识到在人体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均衡营养并非仅仅不挑食这么简单,保护身体器官也不只是认识几个器官了事,还应知道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社会领域教孩子“认识我们周围的人”时,并非简单地告知各种职业的名称和相应的活动,尊重长辈也并非一种礼貌说教,同伴合作也非一种规训或平息矛盾解决纷争而已,而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在去自我中心化的交往实践中体验。

在科学和艺术领域教孩子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时,爱护动植物应当和人与花草树木、动物之间的生命依存相联系,让孩子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在艺术欣赏时,要让孩子理解那些孕育着各种生灵的山川雪原、森林草地以及各种原始植物和野生动物,不只是我们欣赏、享受、描画的对象,更是这个世界丰富性、多样性的存在,濒临灭绝的生物越多,人类的生存就越岌岌可危。

 

指向良好教育生态的教育行为

就教育行为而言,主要是指通过教育方式的完善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可以从课程对儿童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来思考。

首先,课程对儿童发展的直接影响,是指教师对儿童采取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考虑到身体与心理之间、认知与情感之间、即时效果和长远效应之间的关系。例如,当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完规定的一份饭菜时,当控制孩子在集体教学中上厕所时,当在许多同伴面前替孩子换下尿湿的裤子时,或许教师的“好心”已经在“为了孩子”的名义下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课程对儿童发展的间接影响,是指教师如何协调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关系,包括教师与保育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教师与家长以及家园与社区之间。我们发现,保教之间的矛盾和家园之间的冲突,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保育员与教师在教育行为上的不一致,是因为双方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内各行其事,而保教结合往往只落实在教学工作中的保育意识,保育工作中的教育意识是缺位的。在家园冲突中,问题往往出在教师要么居高临下于家长的教育说教,要么无奈于家长的教育屈从。

因此,教育生态下的保教结合和家园共育,就是要在共同目标下、在相互尊重前提下,考虑教师专业领衔下的保教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影响下亲师关系的协调。

总之,我们都处在各种层面的生态关系中,在这个关系系统中,有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连锁关系。教育,难道不应当从关系中去设计与思考吗?其实,早期生态教育并不难,其核心是相互尊重,因为相互依存是生态平衡的前提。

只要我们将既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放在生态关系中去思考和实施,那么“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也就能从小注入了;只要我们的教育行为始终秉持“在关系中成长”的观点,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就在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实现了。

 

                                       来源:上海托幼 2020.5.19


 

头条

推荐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