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法规与资讯  » 信息传递  » 普惠政策下如何提升幼教品质?第三届HOPE幼教创新大会在沪举行

普惠政策下如何提升幼教品质?第三届HOPE幼教创新大会在沪举行 

2019-12-07 20:22:10

普惠政策下如何提升幼教品质?第三届HOPE幼教创新大会在沪举行

 

2019年11月23日-25日, 第三届HOPE幼教创新大会“普惠·品质:普惠政策下的幼儿园课程品质建设与提升”在上海举行。大会由幼师口袋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幼儿园管理者、工作者等900多位嘉宾参与。

 2018年,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兴办普惠性幼儿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并要求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本次HOPE幼教创新大会上,中外嘉宾围绕“普惠政策下的‘变’与‘不变’”“生活化教育”“学前教育信息化”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如何在普惠政策下因地制宜,提升教育品质。

“普惠”是幼教的一种精神境界

政府关于建立普惠园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无疑会对全国的幼教生态环境、幼教办园方向和幼教发展质量带来直接和深远的影响。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博导王振宇指出,“幼儿教育一开始就具有普惠的性质。”回顾幼儿教育的早期历史,幼儿教育的起源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幼儿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改善贫困家庭和处境不良儿童的教育条件。

“普惠性对中国幼教也不是一个新名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则曾痛斥中国幼儿教育的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对幼稚园课程照抄照搬日本及欧美国家模式极其反感,提出幼儿教育要适应中国的国情、教育原理及社会现状。王振宇认为,继承陈鹤琴教育思想,就是要把“普惠性”作为幼教的一种精神境界,将普惠性作为游戏课程化的重要内涵。在“互联网+”时代,还要重点关注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创新和运用,把AI+教育与幼儿教育必需的大自然、大社会结合起来,与教师教育结合起来。

“普惠”模式下的变与不变

作为民办园向普惠园转型的亲历者,“跃儿教育”、“李跃儿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认为在普惠模式下,变的是物质价值,不变的是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包括教育理念、价值观和师德师风。“爱的能力”是李跃儿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她认为,一切教育都需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一切教育都应当尊重被教育者。李跃儿提出,一家幼儿园要具备这种爱的能力,就要提升和稳固教育者爱的能力。“你希望教师怎么对待孩子,你首先就要怎么对待教师。”要在团队中树立共同的道德观,提升员工基础修养,创造尊重氛围。

 “幼师口袋”创始人兼CEO李砚君认为,当今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在改变。幼儿教师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支持。今天我们要培养孩子面对未知的未来,孩子需要掌握的各种核心素养与我们过去的认知大不相同,幼儿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放大教育空间。

面对我国幼师专业群体缺乏稳定性,学历结构导致人才培养偏技能导向,整体幼教老师大多是年轻的90后,一线教师缺乏大段时间参加职后培训等现状,李砚君认为信息化培训可以很好的满足幼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使用移动通讯设备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而非定时定点学习。“行业的发展即是人才的发展,教师培训信息化符合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和教师的需求。”

在课程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张明红提出,学前教育课程实践已经出现了从“以儿童为中心”逐渐走向“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多元化的课程整合态势。她认为,多元整合就是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活动要素,拓展幼儿的活动视野,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自主意识,使幼儿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彰显。

“活教育”实践回归生活本源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副系主任,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张俊提出,“活教育”的“活”就是生活的“活”,教育要回到生活;也是活力的“活”,要思考如何顺应和激发孩子天性中的活力,思考如何与他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联结。

对于“活教育”主题的选择,张俊认为应当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同的体验。“生活是吃喝拉撒睡,而孩子的成长正是在这种平凡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着。”他以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的“找春天”课程为例。许多幼教说孩子从小班到大班年年都要“找春天”,似乎太没新意。“然而我们的四季不正如此循环往复着吗?”通过一次次找春天,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结更加紧密。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于自然的感受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会不断加深。张俊强调,幼教课程必须经受生活的筛选,生活能力和生活态度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当课程真正关注生活的时候,孩子会给你惊喜的。”

中华女子学园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女子学园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补充了在生活化课程中贯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文化不仅在微观层面上为心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学习资源,也为每一个人建构了关于世界与自我的工具性支架与社会性经验。她提倡,“生活化课程”要将课程线索与文化的线索相吻合,用文化的张力扩展课程结构与内涵,再将课程内容与表现形式回归到儿童的游戏与生活之中,帮助儿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和创造出生命的‘诗和远方’,在教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幼儿教育的希望在哪里?

“交管大妈对儿童发展有什么意义?”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Saul Zaentz命名教授李钧雷向与会者抛出了这样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十年来,他与团队在世界各地观察和学习教师、社工、康复师等工作者是如何与儿童接触的,其中包括观察了美国匹兹堡某社区的交通协管员是如何与路过的孩子互动的。视频记录显示,这一社区的“交管大妈”会对每个孩子热情地问候、赞美他们的发型、关心他们是否穿得够保暖……与每个孩子接触不过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却传递了温暖与快乐。这样的情形几乎发生在这一社区的每个路口。李钧雷介绍,近几十年关于儿童逆境回弹力的研究中最有共性的一项结论是: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家长、老师、或其他人)——“至少一个人”(at least ONE)。上述社区的失业率、犯罪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很多孩子都在生活中经历着困境,而暖心的“交管大妈“正扮演了“至少一个人”的角色,让孩子们感受到联结与温暖。“即使大风吹乱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会弯腰,但是我们不会折断。”由此,李钧雷指出儿童的最佳成长和最佳的学习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连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每天的自然平凡互动中。在十年的观察研究中,李钧雷走访了许多中国乡村级的幼教机构。他惊喜地发现,许多机构虽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条件限制,但是有一批批充满热忱的幼教工作者正积极建立和促进着与幼儿的互动与联结,“这或许就是幼儿教育的希望所在。”

本次幼教创新大会另设三场分会场活动,就“国际视野——高端品牌园所实践”、“创新实践——幼儿园区角环创&师幼互动”、“品质提升——园所管理&品质提升”等主题展开演讲与讨论。大会最后一天还组织了名园观摩活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的意义。如今,在普惠政策为幼教行业发展带来必然变化的当下,永持谦卑之心尊重孩子,保持开放的心态悦纳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问题,不断提升专业性,永葆对幼教事业的热忱,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或许是幼教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

 

来源: 袁曼舒 第一教育  2019.11.26

 


 

头条

推荐

热点